文|汪泉股票配资资讯门户
卡尔维诺在其小说《看不见的城市》中摹写了一系列的城市。其中,瓦尔德拉达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城市,其独特之处在于这座水上之城与湖中的倒影形成镜像关系。这种镜像关系使瓦尔德拉达的居民行为举止被无限放大,甚至日常动作的细节(如恋爱)都会在水中城市的倒影里清晰地呈现。无独有偶,张梅的长篇小说《烽火连三月》,将澳门、广州、香港也写成了“浮动之城”,这种“浮动”不仅是对城市而言的,也是对城中之人而言,城市上空总有一些灵魂,也与现实生活形成镜像关系,和瓦尔德拉达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一个水中之城,一个天空之城,这种奇妙的结构之术,让小说境界大开。
长篇小说《烽火连三月》封面。图片源于网络
小说以清末为背景。彼时,珠三角的城市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,一个重要词汇正在产生,那就是“革命党”。有了这个词汇,小说的人物赵连如陪着姐姐下嫁澳门时,这座城的浮动不仅是连如的一种感觉,也是对这座城本质上的描摹,“浮动”正是当时时代的一种意象。这种感觉的意象贯穿小说内外,也贯穿小说人物命运的始终,直到书中的人物为了珠三角不再“浮动”而献出宝贵的生命之际。是的,这种人生的浮动状态成为小说的基本结构,作家由此展开了完成度极为完美的长篇小说创作。
小说开篇便与读者签订了小说调性的“契约”,赵连如浮动在乌云疾走的广州城上空,俯瞰这座城,她想起她和革命伴侣冯雪秋初到天字码头下船时的感觉,这座城“像一艘摇摇摆摆的大船”。这种魔幻的开篇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基调,由此,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向广州这座城的深处,一探这艘大船的命运。
小说的结构并不复杂,两个革命党人赵连如和冯雪秋相遇、相知,进而相伴,共同投身革命,借由粤剧《大闹广昌隆》的演出,展开了一场刺杀两广总督张鸣歧的行动,最终因消息泄露未遂,这对革命恋人因此牺牲。然而,敷设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克制,充分显现出作家小说叙事的高明之处,吊足了读者的胃口,使得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文化含量陡增,极富珠三角城市文化内涵。
从城市上空的观察、回望,到进入城市的街巷,城市文化的烟火长卷渐次铺展,广府地区的生活习俗一一展现。譬如广州市民不可或缺的饮茶文化,还有顺德自梳女、蚕丝业、粤剧等,无一不在故事推进的关键时候插进来,将小说情节延宕开来,制造了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效果。珠三角城市文化在作家笔下活色生香,触手可及。
小说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对广府童谣和粤剧,甚至流行歌曲的引用上。“氹氹转,菊花圆。炒米饼,糯米团。阿妈叫我睇龙船……”充满浓郁广府味。而粤剧《再折长亭柳》中的唱词:“别离人对奈何天……甫生逢,才见面/唉不及又东去伯劳西飞燕。”这些戏词,包括郑少秋演唱的粤语歌曲《天涯孤客》,无疑都暗示了小说人物的悲剧结局。
小说意象纷呈,猫和蝴蝶等隐喻在小说中随处可见。当城市里出现了大量强盗,小说开始写猫,它们在对话,它们在“咝咝”地笑,它们的出现终将战胜那些抢了女人的假项链气愤难平的强盗——鼠摸狗盗之辈。小说中的蝴蝶更是最出彩之处,穿着黑色裙子的姑姑和幼瑛在琼芳客栈刺杀行动中牺牲之后,小说没有正面直写惨烈的牺牲场面,而是写满街的蝴蝶在一只蝙蝠大小的黑蝴蝶带领下,满天满地飞舞,这群蝴蝶飞过城市的教堂、钟楼、广场,最后伏毙在姑姑和幼瑛牺牲的戏院门口,将地上的鲜血用一对接一对翅膀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。这种充满浪漫和魔幻色彩的描写,精彩至极。这是整部小说最为精彩之处,隐喻在此处尽显其无穷的魅力,引领读者在唏嘘难掩的悲愤中,遥看这个浮动的城市,回望这被鲜血浇灌过的每一寸土地。
小说还有更多的精彩亮点,譬如使用了不少的粤语,尤其对话更是精彩,令人想起《虾球传》中对粤语的活化使用。《烽火连三月》这部小说对粤语的使用,即便是外来的读者也能读懂大概,体现了粤语口语的无穷魅力。
多视角的叙事,令小说呈现出立体之态;“避重就轻”的小说叙事艺术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,譬如刺杀行动是重中之重,小说却没有直接摹写其场面,而是通过侧面叙事来完成。另外,人物的镜像陪衬也是极其成功的,佩儿和碧玉这对恋人的反叛出走,最终为革命付出了生命,这正是对连如和雪秋两人结局的暗谶,极为成功。
总之,张梅的《烽火连三月》在小说叙事上的收获是多重的。小说张力巨大,隐喻繁复,文化含量丰盈,情节推进克制,叙事视角多变,人物互为映衬,留白空间巨大,多城互为映照,拓展了都市小说的边界,指涉境界开阔,值得细读慢品。
(作者系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、作家、资深出版人)股票配资资讯门户
富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